2025年8月25日至27日,第一届极端环境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江苏溧阳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山区土木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及中交第一航务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全国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工程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极端环境条件下岩土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

聚焦极端环境,共谋工程韧性新篇章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极端环境下的岩土工程问题日益突出,涉及高山、深海、冻土、高温等特殊条件下的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工程界关注的焦点。会议由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国家杰青肖杨副院长主持,并致谢了支持单位、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全体与会专家学者,东南大学杜延军教授和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杨永齐副院长分别致辞。
本次会议旨在为国内外学者和工程师提供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极端环境岩土工程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突破。本届研讨会历时2天,与会专家围绕"极端环境岩土工程理论与创新技术"这一主题,通过大会报告等多种形式,深入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会议议题涵盖生物岩土工程、高低温岩土工程、非饱和岩土工程、化学岩土工程、多物理场岩土工程等多个核心方向。

学术引领,多领域交叉推动工程创新
本次会议的特邀报告环节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岩土工程学科与材料科学、人工智能、能源开发、太空探索及环境工程等多领域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大会共安排了14场高水平特邀报告,内容涵盖从微观机理到宏观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北京工业大学、国家杰青路德春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李旭教授、张志远博士分别带来了“多物理场非正交岩土塑性理论及模型”和“非饱和土快速试验方法体系探索”等突破性研究成果,为解决极端环境下岩土体本构关系描述和工程特性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在智能技术与工程应用交叉领域,山东大学、国家杰青许振浩教授的“隧道不良地质识别与水害防控”、郑州大学、长江学者方宏远教授和李斌教授的“城镇地下排水管道隐患智能诊断与非开挖修复”以及深圳大学王树英教授的“盾构黏性渣土改良机理及结泥饼智能化控制”等报告,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智能传感技术在岩土工程灾害识别、诊断与精准控制中的应用前景。
在重大工程技术与装备领域,来自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刘爱民副总经理、总工所作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大直径钢圆筒振沉技术”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该报告系统总结了在深厚软土、密实砂层及复杂海床地貌等极端地质条件下,进行超大直径、超深埋设钢圆筒振沉施工所面临的核心技术挑战。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大型深水港口、海上风电基础及人工岛围堰工程,其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深部资源与能源开发方向,清华大学赵志宏副教授带来的“深部裂隙岩体多场耦合行为的温度效应”研究报告,揭示了高温高压环境下岩体力学行为的多场耦合机制,为深部地热资源开发和地下储能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岩土工程与太空探索的跨界融合。华中科技大学周诚教授的“面向月面原位建造的关键结构材料与应用基础研究”报告,系统介绍了月壤改性、月球基地建造等太空岩土工程领域的前沿探索,展现了岩土工程从地球走向深空的重大拓展。
在环境岩土工程领域,东南大学杜延军教授的“亲水-疏水有机改性膨润土竖向屏障阻隔污染地下水:建造与性能研究”、浙江大学谢海建教授的“垂直阻隔墙的防污性能与优化设计”以及东南大学蒋宁俊教授的“微生物改性钙基膨润土系竖向屏障研发与阻隔性能研究”等多场报告,体现了岩土工程技术在环境污染防控中的创新应用。
此外,浙江大学曹志刚教授的“地基超表面弹性波调控与俘能结构研究”提出了岩土工程与新能源捕获相结合的新概念,大连理工大学唐世斌教授的“荷载-渗透扰动时序效应下岩石破裂演化过程及机制”和东北大学孙文静教授的“固废粗集料整体疏水特性及其对毛细阻滞覆层阻渗特性的影响机制”等研究,则从微观机理层面揭示了特殊环境下岩土材料的性能演化规律。
这些大会特邀报告充分展现了当代岩土工程研究已从传统的土力学、岩石力学领域,拓展到与新材料、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正在形成以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新发展格局。
会议特别设置两个平行分会场,共进行了3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智能岩土技术与工程应用"、"特殊土力学与地质灾害防治"、"深海极地岩土工程"、"环境岩土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前沿专题。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就极端环境下岩土材料本构模型、工程智能监测预警、新型加固技术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每个报告后的互动环节讨论热烈,与会专家针对报告内容提出了宝贵建议,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导,充分展现了我国岩土工程领域后备人才的创新活力与研究实力。
成果丰硕:共建极端环境岩土工程发展新格局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在极端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迈上了新台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探索空间的不断拓展,极端环境岩土工程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工程科技支撑。
会议的圆满举行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合作基础,必将推动极端环境岩土工程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突破,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